日本唱片业人士指出:“2000年代日本音乐落后于韩国,问题出在CD市场。”
“韩国人口约5100万,国内市场仅为日本一半。J-POP鼎盛时期本土市场规模达340亿人民币。1990年代小室哲哉热潮时期,专辑动辄百万销量,CD生产越多利润越高,这种依赖内需的模式持续数十年。‘本土成功即满足’的思维根深蒂固,当韩国转向流媒体服务时,日本仍固守CD等传统销售模式,导致严重滞后。”
松谷特别强调:“日韩在YouTube运用上的战略差异尤为关键。”
“2000年代末起,韩国就开始在YouTube发布完整版MV持续提升歌曲知名度。而日本对网络免费公开抵触强烈,杰尼斯事务所直到2018年都未在YouTube发布任何MV影像。从新曲制作到成员练舞视频全面公开的韩国,在粉丝服务和宣传层面已形成巨大差距。”
◆国家层面的强力支持
举国扶持娱乐产业是韩国另一大优势。熟悉韩流文化的学者冈田五知信指出:“这源于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的转机。”
“当时韩国企业接连破产,经济遭受重创。为渡过危机,金大中总统将娱乐内容产业定为突破口,明确宣布‘内容产业将是未来’并启动国家支援。2009年成立的准行政机构‘韩国内容振兴院’每年提供约40亿人民币预算,资助海外演出、影像制作及宣传推广。韩国大学普遍设有演艺专业培养艺人,这些学科也享受政府补贴。K-POP蓬勃发展的背后,是国家层面的强力支撑。”
◆严苛的选秀体系
K-POP的飞跃离不开独特的选秀机制。TWICE、ZEROBASEONE、ILLIT等当红偶像多通过选秀节目出道。
“日本虽也有选秀节目,但规模不可同日而语。韩国单个选秀项目投入达500万至5000万人民币。2020年出道的全日本成员组合NiziU,其选秀就由韩国JYP娱乐与索尼音乐共同出资。高投入能聘请顶级制作人和编舞师,确保表演品质。”(冈田教授)
严苛的选拔源于韩国娱乐界极其残酷的生存环境。去年LE SSERAFIM参加科切拉音乐节时,就因现场唱功问题在韩国国内遭受猛烈批评。
“在韩国,新人偶像绝不敢在音乐节目假唱,一个舞蹈动作失误就可能引发舆论风暴。因此他们从排练开始就全力以赴。部分公司还会送偶像赴欧美深造,持续吸收前沿表演形式。”
关于日韩偶像实力差距,专栏作家児玉爱子透露了一个典型案例:
“某编舞师为日本当红男团设计K-POP风格舞蹈时,竟被要求‘简化动作难度’而震惊。韩国练习生从早到晚都在训练,经纪公司宿舍配备健身房和练习室,24小时均可训练。这种练习强度和职业觉悟的差异,意味着日本偶像要想抗衡K-POP必须进行根本性改革。”
练习室内装有360度全景摄像机,连指尖动作都以毫米级精度校准。娱乐公司高管透露:“针对未成年偶像,编舞和队形会预留身高变化空间。”
本来以为日本已经很严格了,韩国比日本还严格,那中国呢?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